中国农业信息

农业遥感

  • 基于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四川盆地干旱监测研究

    孙元斐;郭丰玮;王鹏新;李明启;叶昕;

    【目的】现有干旱监测模型应用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地区监测准确性有待提升。应用遥感技术准确监测和评估四川盆地的干旱情况,对于提升防灾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方法】文章选取2014—2023年7—9月的Aqua-MODIS数据计算旬尺度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并结合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和频数统计结果,定性、定量分析四川盆地的旱情。此外,为了定量分析研究区域旱情严重时段的干旱变化,将研究区域自西向东划分为川西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3个子区域,分别统计研究区域及其每个子区域的VTCI频数分布。最后,基于累计降水量与VTCI的相关性分析验证干旱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相较于2014年,2022年7—9月研究区域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且程度更重,8月差异更为明显。(2)四川盆地旱情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相较于川西成都平原地区,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地区更易遭受频繁和持久的干旱。(3) VTCI与不同时间尺度的累计降水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当累计降水时间为1月时,相关性最强。【结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盆地所面临的干旱风险不断加剧,2022年7—9月四川盆地发生严重干旱,8月旱情加剧;不同区域地形及降水量的不同,导致各区域旱情的变化差异较大,在干旱预警和农业管理中应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VTCI是可靠的干旱监测指数。

    2025年02期 v.3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气象遥感关键参数联合反演方法

    毛克彪;肖柳瑞;郭中华;代旺;袁紫晋;施建成;

    【目的】提升农业气象遥感关键参数—地表温度(LST)、地表发射率(LSE)、大气水汽含量(WVC)和近地表空气温度(NSAT)的反演精度,解决传统方法未充分利用参数间相互依赖关系导致整体精度不足的问题。【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的热红外遥感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深度学习耦合物理辐射传输方程和统计方法,首先推导物理反演模型,明确参数反演需满足的两个条件,获得物理代表性解;然后基于多源数据构建统计代表性解,组合两者形成深度学习训练与测试数据库。反演框架先直接反演LST和LSE,再将其作为先验知识,通过交叉迭代优化WVC和NSAT的反演精度,消除不确定性,实现多参数联合反演。【结果】利用MODIS 27、28、29、31和32波段进行实际反演应用分析,数据分析表明5个波段组合下LST相对反演误差MAE和RMSE分别为0.42 K和0.71 K。LSE31和LSE32对应相对反演误差MAE分别为0.004和0.003,RMSE均为0.005。WVC的反演相对误差MAE和RMSE分别为0.46 g/cm~2和0.62 g/cm~2。NSAT的反演相对误差MAE和RMSE分别为1.26 K和1.86 K。NSAT反演引入LST和LSE后,反演精度得到了提升,并更加稳定。地面观测站点数据验证表明,LST反演的MAE和RMSE分别为1.27 K和1.61 K;WVC反演的MAE和RMSE分别为0.39 g/cm2和0.48 g/cm2;NSAT反演的MAE和RMSE分别为1.73 K和2.01 K。【结论】联合反演策略下,LST和LSE精度稳定,WVC和NSAT通过先验知识迭代优化克服了传统方法精度不足的局限。分析表明,基于AI的热红外遥感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充分利用参数间关系,大幅提升整体反演精度,对农业气象遥感和卫星传感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37 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土壤盐碱化遥感制图现状及趋势研究

    王经天;黄青;黄埔;石宇涵;

    【目的】土壤盐碱化是主要的土壤退化形式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粮食进出口大国,监测土壤健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方法】文章从盐碱化的发生机理和我国农业现状综述了盐碱化问题的重要性;对当前盐碱化遥感监测进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出当前土壤盐碱化研究的方法;分析盐碱化制图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结果】(1)在盐碱化制图的研究中,由于研究区尺度、地理环境、研究目的和实验员视角等方面存在差异,土壤盐碱化的定义及等级划分存在较大差别。(2)环境协变量普遍存在可获得性差、分辨率低和与土壤盐渍化发生机制不明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反演精度不高。(3)现阶段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研究已经有较大突破,但总体精度不高,且模型的迁移性不强。【结论】未来土壤盐碱化遥感提取将以大区域、多尺度和动态监测为目标,重点围绕深化模型算法并加强环境协变量的协同研究,提高模型与环境协变量的迁移性,构建全球数据与模型共享平台,建立全球尺度盐碱化分布监测系统,以切实满足农业生产管理实际应用需求。

    2025年02期 v.37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智慧农业

  • 基于熵值法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竞争力研究

    石智峰;张翼;宋海燕;毕丹丹;王一豪;

    【目的】深入了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剖析影响园区发展的因素,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选取4个维度22个指标构建农业产业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综合计算国家农业产业园各项竞争力及排名。【结果】不同产业园在基础竞争力、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基础竞争力方面,华中、华东地区的产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方面表现出色。生产竞争力方面,许多园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全产业链,推动生产价值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东部地区园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持续引领全国农业经济发展。可持续竞争力方面,绿色生态和科技创新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结论】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服务、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基础竞争力;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延伸园区产业链、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竞争力;通过加强质量监管、发展农村电商、完善物流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节约利用资源、推进社会化服务、构建惠农利益链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以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运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37 4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综合研究

  • “12221”市场体系下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程硕;张耀骏;吴嘉玮;张灏然;

    【目的】分析茂名荔枝产业在“12221”市场体系下的发展现状,识别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方法】文章剖析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茂名荔枝产业在“12221”市场体系下的现状和发展困境;采用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为茂名荔枝产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茂名荔枝产业在“12221”市场体系下以蓬勃态势加速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增长潜力与升级空间;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力资本匮乏、数字化转型缓慢、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附加值低、品牌建设滞后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论】对策建议:(1)加强技能培训、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提升人力资本;(2)推动乡村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3)优化乡村荔枝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4)加强荔枝品牌建设、发挥品牌价值、激活荔枝文化潜能;五是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提高政策实用性与落地效能。

    2025年02期 v.37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程竹;魏昊;王晶晶;

    【目的】探讨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农户收入及其收入结构的影响,为提升农民收入、优化收入结构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基于2022年甘肃省渭源县红岘村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以2019年红岘村社会网络度中心性和紧密性中心性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同时采用2022年紧密性中心性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5%的水平上显著。社会网络度中心性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收入增加16.5%。(2)社会网络度中心性对农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表明,研究结论稳健可靠。【结论】农户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引导农户提升其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从而促进收入增长和结构优化,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2025年02期 v.37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成渝城市群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时空演变动态研究

    孙锦;安佑志;何孟怡;包慧丽;赵鹏;

    【目的】水、能源与粮食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关键服务,直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近年来,城市群作为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缺乏对这3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认知,制约了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政策的科学制定。【方法】文章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计算产水服务、固碳服务与粮食供给3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供需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其供需状况与空间格局,进一步量化区域生态安全水平。【结果】(1) 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的产水服务和粮食供给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趋势,固碳服务保持相对稳定。(2)经济发达城市区域生态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其他区域需求有所下降。(3) 3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粮食供给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资源分配仍需优化。【结论】水、能源与粮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安全指数显示,核心区资源供需协调不足,外围区域相对较好。研究为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理解和应用。

    2025年02期 v.37 8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据要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实问题、内在机理与推进路径

    刘若鸿;李硕;

    【目的】研究数据要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和路径。【方法】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因果分析、比较分析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乡村产业有效融合的逻辑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数据要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提出数据要素推动乡村“两业融合”,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结果】(1)在传统模式下,受限于成本覆盖、信息对称、空间满足和时间满足等四类问题,乡村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很难做到相向而行和融合发展。(2)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能够有效推动生产服务业与乡村产业相互协同和融合发展,形成紧耦合的生产关系,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乡村“两业融合”发展的4类问题,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3)通过数据要素化和“数据要素+”的协同作用,乡村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实现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4)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双向高效流动。【结论】推动乡村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数据要素能够有效赋能乡村产业的“两业融合”,进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健全产业数据要素的形成机制,着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优化基础设施,并相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2025年02期 v.37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农业信息》征稿启事

    <正>《中国农业信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农业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4922/S,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0423。本刊为双月刊,16开本,每双月25号出版。一、杂志定位《中国农业信息》定位为传播和刊载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服务的理论、技术、系统集成、标准规范等方面最新进展和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以及农业信息学科关键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示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遥感、农业传感器、农业信息智能处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监测预警与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物联网、智能装备与控制、虚拟农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标准等方向学科热点领域的最新、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设有农业遥感、智慧农业、综合研究、农业信息技术、专题报道等栏目,并就这些栏目进行征稿组稿。综述性文章应是农业信息科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作者自己在相应领域对学科的贡献,有独到见解,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37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